和胡昕冬的采访约在了他的一个客户那里,开始之前他刚着手解决了客户庭院里花盆多年前采用的工艺而带来的开裂和老化的问题。采访结束后,他又看了看表,背着包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工地。正如他所言,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往工地的路上。
从疾病防控到庭院景观设计
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以张文宏为代表的上海疾控体系因为科学的言论和优秀的表现,保住了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安全的同时,得到了国内外的大量赞誉。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坐在我眼前,晒得一脸黝黑,刚从工地回来的庭院景观设计师胡昕冬,3年前还是那个体系中的一员。他当时的工作是负责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监测,如甲醛、TVOC等有害气体,检测合格后就给商户发放合格检测报告用于卫生许可证办理或换证贴花。
相比起现在他每天累到不行,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往工地的路上的状态,原本那个事业单位的工作可谓轻松。但胡昕冬的眼里不见一丝后悔,反而是一片坦诚的喜悦:“那个工作几乎是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的样子,还是想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成就感的事。”
于是,2018年7月份,他辞掉了工作,从上海南下福州,与朋友一起合伙干起了庭院景观设计。
会做小的,做大的才有优势
当然,胡昕冬投身现在这个领域并非一时冲动。实际上,在做出决定之前,他已经有了**的经验和基础。
对于植物和景观的喜好,一直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期,他太爷爷在上海郊区的那座种满了花花草草的院子。那也是一段令他至今想起都很难忘的时光。2010年前后,当微景观在上海很火的时候,他开始自己制作一些小盆景送给朋友或客户:“他们收到后都很喜欢,那时我就感觉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了。”
在微景观上长时间的练习,让他在2015年开始通过哥哥在浦东新区的花店接触到庭院景观时,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反而如鱼得水。
“做过小的景观后,做大的景观反而有优势。”说起自己的经历,胡昕冬显得很理性,“越是大的景观,越需要好的细节,微景观就能提供这样的大量细节。”
看小红书了解植物新品种
工作之后,胡昕冬特别喜欢周五下班后花三个多小时从上海开到杭州,在灵隐寺附近的青旅住下,第二天再开到龙井村附近,背着包到山上去挖各种蕨类和藓类的小植物。
大量在野外的走线经历,让他对各类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保持什么样的湿度都了如指掌。说到那些年在龙井村附近挖到诸如白发藓这样很贵的藓类的经历时,他的眼里闪烁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快乐,提起他最喜欢用的短绒灰藓、小灰藓、白发藓、金毛狗蕨、观音蕨等更是如数家珍。
对植物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他至今仍然保持着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学习:“晚上睡觉前,花点时间看看小红书、微博,刷刷抖音,了解一下国内外又出了哪些新的产品。”
幼儿园里长出的热带雨林
胡昕冬来福州后接的第一个项目,也是让他至今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项目。
那是仓山区一个幼儿园,园长很希望有一个标志性景观。于是胡昕冬的团队设计了一个12米长、2米宽和1.2米高的雨林缸。原本一个月就能完工,但因为雨林缸要承载的水量巨大,对侧面的长玻璃造成很大压力,即便做了硬化与防水,仍然架不住被水的压力频频胀开的命运。
他和团队花了一个多月,试了无数种办法,最终通过每隔一米左右加一个钢结构支撑点的方式,让缸体不再被胀开。接下来胡昕冬腾出手来解决美学问题,巨大的缸里被他搭配放入各种热带植物和树木,并且养了很多种小鱼,看起来就像是幼儿园里凭空长出了一座热带雨林的感觉。
这个雨林缸一推出,园里的孩子们就开心坏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围着缸转。不少孩子的家长也都跑来拍照,发到自己的朋友圈,甚至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
“能不能在里面养一只蟒蛇?”
去年年底在福州古田路一个会所的作品,也让他收获了很高的成就感。
那是一个经过重新装修的空间,根据客户的需求,要做一整面墙的景观。那面墙刚好还是消防管经过的地方,很考验景观设计师的能力。胡昕冬用木头和树皮包裹的方式解决了消防管的问题,同时配合会所的风格,设计了一个雨林缸的旱景。
“这个设计客户很喜欢,甚至问我们能不能在里面养一只蟒蛇。”这样的认可在胡昕冬做过的项目里几乎都有,包括多个庭院设计,从30多平方到300多平方的都有。
今年在云上鼓岭梦园的一个私家庭院,胡昕冬根据庭院装修的中式风格,在院落中心选种了一棵外形很好的黑松:“黑松的树皮裂纹比较好看,会呈现特有的一种苍劲感,跟庭院设计的飞檐翘角中式风格能够搭得上。”
一半为生计一半为情怀的搬运工
虽然现在工作很忙,但胡昕冬仍然很喜欢有空就往山里走走。在他看来,景观设计师有一部分很像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徒步的原因,在大自然里我能吸收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景观最自然应有的样子,例如溪水里的石头是如何分布的。”说起这个话题,胡昕冬藏在黑框眼镜后面的眼神变得异常认真起来,“做景观最重要就是一个协调,最协调的是什么样?回到自然界去看树怎么长,水怎么流就知道了。”
庭院景观设计师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一半是生计,另一半则是情怀。当年有一次他在西湖边上的龙井村徒步时,曾经挖了整整两个平方米的各种蕨类和藓类放包里带回去。那种快乐和成就,他现在通过把大自然的协调在自己的作品中还原出来的方式,继续体验着。
|